2023:工具篇

这是被自己催更的第十五篇笔记。

2023年AI当道,相较于去年,我的工具箱没有太大的变化,但随着关注重心的微妙转移,工具使用上还是出现了一些细微的调整。我的日常生活紧紧围绕着 AI、学习、阅读、备考和内容输出这些核心主题展开。

在众多的工具中,我对 Workflowy、ChatGPT 和微信读书的满意度尤为突出。Workflowy 作为我的知识管理系统的中枢,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。ChatGPT 则以其强大的功能帮助我解决了诸多难题,例如为 Workflowy生成图片和视频预览脚本 、优化笔记系统,以及管理阅读时间线等。至于微信读书,尽管今年我更偏向于听书,它仍然为我带来了 313 天、23 本书、400 小时的数据量。

在频繁使用的工具列表中,包括 Workflowy(web)、Raycast(mac)、DirectoryOpus(win)、Utools(win)、NiagaraLauncher(Android)、微信读书(Android)、钱迹(Android/mac)、MEMO(win/mac)、ChatGPT(web)、五彩(web)、WonderPen(win/mac)、训记(Android)、Mykeymap(win)、FV 悬浮球(Android)、Pixpin(win)等。

此外,虽然只是偶尔使用,但工具如思源、flomo、Upic、Piclist、TTime、Bob 和 Affine 等,在特定场合也展示了它们的独特价值。

对我的工具产生变化的有两个因素,一是因应工作流的变化而新增的工具,二是因应使用体验而作调整的工具。例如今年备考成为了我的重点,这促使我在工作流中引入了 Anki;为了提升博客撰写的体验,我选择了 WonderPen;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,新增了ChatGPT;为了更好地适应视频学习的需求,我引入了 Memo 和子鱼笔记。这些调整既是需求驱动的结果,也反映了我对工具的优化和迭代。而在工具的迭代优化中我用思源替换了 Evernote,用五彩取代了 Cubox,用Pixpin替代了ShareX。

当然,也有一些工具在购买后被我放弃,主要是因为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,工具虽好,但是如果没有需求是无论如何都使用不起来的。例如Hookmark、GUGA 和纸间书摘,其他包括子鱼笔记(被 Memo 取代)、因使用难度而放弃的简悦、昂贵且臃肿的 Cubox(被五彩取代)、Upnote(作为思源的替代品备用)、慢读(被五彩取代)、Chatkit(被 ChatGPT 取代)、不稳定的 Pastenow(被快贴取代)、功能单一的白描,以及分享功能不佳的阿里云盘(转而使用百度网盘)。

每一款工具的使用与淘汰,都是我不断探索和优化生活与工作方式的重要环节。在这一过程中,我更深刻地理解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流程,并学会了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工具,以提升我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。

updatedupdated2023-12-222023-12-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