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关于习惯管理的第三篇笔记,前面的两篇分别是 使用决策模型选择打卡APP:以Habitify为例 和 放弃Habitify,用WF记录习惯养成。
这篇笔记与上面的第二篇有一定程度的重合,当时更多是对切换管理工具的思考,现在是在workflowy里深度使用一个月后的重新思考,是对当时的思考的补充。
使用Workflowy管理我的日常习惯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。我对这个过程的使用情况感到满意,它很好地融入到我的工作流程和笔记系统,这是之前使用Habitify时未能实现的。
Workflowy的实际应用
每天,我都会有一段固定的使用电脑的时间。利用这个习惯,我在Workflowy中创建了一个习惯笔记节点。这样,我可以在习惯节点中制定计划,并将其安排到每周的计划中。
为了保持一致性,我还在Dailynotes-Dates-Tasks部分增加了一个“习惯&打卡”的打卡节点。在这个节点下,我记录每天的打卡情况。对于需要记录次数的习惯,我直接链接到每周计划;对于只需提醒的习惯,则仅进行简单记录。
对习惯管理的需求
根据这段时间对笔记管理的使用我重新整理了对习惯管理的需求:
- 融入现有流程:最理想的是能在现有流程上做必要调整,其次是加入新环节。
- 非实时打卡:打卡不必实时,关键是确保不遗漏。
- 数据化需求低:只需统计次数,无需复杂数据处理。
- 记录习惯细节:例如对习惯的记录、变化、感想等进行笔记。
- 与笔记系统联通:每日打卡链接到周计划,周计划链接到习惯节点,形成闭环。
结语
这并不意味着笔记应用比起专门的习惯追踪 APP 更加适合记录习惯,而是这种方法更符合我的个人偏好。关键在于清晰地了解自己的需求,这一过程不必急于一时完成。正如我在选择习惯管理工具时的经历,过程充满了曲折。再者,谁能确切地说,在不久的将来,我不会从 Workflowy 转向其他工具呢?
这是第013/50篇笔记